互联网时代,舆情处置晚一步,就可能“小事拖大、大事拖炸”。
近期,几起引爆网络的热点事件背后都有“拖”的影子。有关部门没有第一时间回应、澄清,而是选择“拖一拖、推一推、躲一躲”,结果导致舆情持续发酵,网友情绪不断叠加、争议逐步升级,零星火苗终成燎原之势。不仅问题本身捂不住,还可能“火烧连营”,牵连无辜。
舆情应对,岂能依赖“拖、推、躲”?
网络传播瞬息万变,舆情往往在不经意间汹涌来袭。有人视之为“敌情”,手足无措,干脆“畏战不出”;有人掉以轻心,以为靠删帖管控就能轻松拿捏。殊不知,舆情发展充满不确定性、高风险性,处置若依赖“拖、推、躲”三字诀,等于没处置;这样的“风险管控”,实则毫无管控。
“拖”,幻想自然降温,反致舆情升温。有人一听舆情就头大,以“鸵鸟心态”自欺欺人,寄希望于舆情自然降温,幻想靠删帖冷处理。然而在“人人都有麦克风”的时代,沉默就等于把话语权拱手相让,反会被解读成“另一种声音”。特别是在涉及身份背景、资源分配等敏感话题时,不回应往往被解读为“默认”甚至“护短”,不仅加剧情绪对立,更会放大猜疑空间,无异于自陷“塔西佗陷阱”。
“推”,依赖推诿甩锅,舆情越转越黑。不少舆情涉及多部门、跨地域,有些人就抱着“谁回应谁担责”的心态相互推诿。即便匆忙回应了,也是急于撇清干系。殊不知,当各方都在等待别人开口,“甩锅式”回应只会催生网友更多质问、误解与愤怒,甚至引发对体制的系统性质疑。
“躲”,只做不说、先做后说、多做少说。一些地方对舆情研判不足,片面强调“事实胜于雄辩”,看似崇尚实干,实则缺少作为。须知在舆情处置“黄金4小时”内,若只“做”不解释,公众的误解可能越积越深,导致舆情愈演愈烈。毕竟从处置到见效需要时间,必须边做边说、及时释疑,才能避免错失引导时机。
所谓舆情,从网友立场看,天然带有“推动调查”“倒逼表态”的意味——未必都理性、合理,但确是必须正视的大众心理。真相不明,则传闻四起;态度不清,则猜测不断。梳理最近密集发生的几起个案,舆情激化、焦点走偏、矛盾外溢之事时有发生,影响不可谓不恶劣。
回应太模糊,“野生小作文”便烈火烹油。权威信息不够,“路边社”奇谈来凑。有些事本不复杂,却被借题发挥、添油加醋的“网络二创”加戏搞复杂了。流量时代,故事越惊悚离奇,越能成为爆款。真相原本就没有“小作文”撩人,若再“挤牙膏式”放出、含糊其辞地敷衍,无异于将舆论阵地拱手让人。惜字如金留下的未竟之问,恰为谣言与阴谋论提供了滋长空间。
表态不坚决,“点爆破”变“面杀伤”。近期热点舆情,常起于一个具体的人、一件具体的事。网友“顺藤摸瓜”,料越挖越多,事越闹越大,不断将更多地方、机构和个人卷入其中。遗憾的是,这些后续被逼问、被质疑的“主角”,很多都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表明态度、严肃自证,而是“沉默是金”,不仅引火烧身,更由点及面、连贯成片,舆情火势“野火烧不尽”。
切割不彻底,就事论事成上纲上线。近期几起大舆情,基本都有着复杂的前因后果。“陈芝麻烂谷子”“历史遗留问题”确实棘手难查,但越是如此,越需展现直面问题、治弊图新的决断,不能用新错掩盖旧错,更不能让现在为过去买单。“切割”若拖泥带水,舆情就会把更多事拖下水——最初是批评个人、个案,最终演变成对价值与制度的质疑,这就彻底变味、变性了。
舆情汹涌,拦不住、堵不住,究其本质不过是信息分布、民意表达、情绪释放的特殊状态,既不能无动于衷,也不可视而不见。长期以来,舆情应对已成为各地方、各职能部门的必备技能。学了那么多、练了那么久,为的就是在遇事之际能够不慌不乱、泰然处之——要想临场发挥好,相信常识是关键。
要始终相信沟通的力量。面对舆情,“早说比晚说好,主动说比被动说好,自己说比别人说好”。你若不说,自有人说;不是好好说,就是“被乱说”。及时发声、充分沟通、坦诚相待,不只是提供增量信息,更是避免孤立、强化在场、争取最大同心圆。
要始终相信媒体的担当。越是舆情复杂,越需要主流媒体去伪存真。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,为其采访报道创造便利条件。让媒体的实地调查取代网络的凭空猜想,让记者的客观报道消解谬误、戳穿阴谋与煽动性叙事。实事求是,还原真相,媒体责无旁贷。
舆情应对,知易行难。如果说以往更多是“不懂”“不会”,那么现阶段更需要突破那些下意识的心理障碍,真正践行那些“懂的道理”“会的本事”,让它们在关键时候切实发挥作用、派上用场。
本期话题
当热点事件发生,你最想了解的信息是____?评论区聊一聊~
撰文/刘志杰蒋璟璟
编辑/郭书琼责编/谢梦马艳琳审核/姜明
配资股票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